《乡土中国》每章(1~14章)概括笔记
《乡土中国》每章(1~14章)概括笔记
序言
作为中国最基层的乡土社会,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?这是吸引费老和读者一起去探寻的问题。这本小书并不是费老对一个具体基层社会的纪实描写,他是从这些具体的基层社会中提炼出一些概念,来组成一个乡土文化,而正是这种文化在支配着乡土社会的各个方面。
第一章乡土本色:礼俗社会
如果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,那么中国有99.9%的时期都处在农业社会,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是受到土地的束缚,我们自然会惯性的受到土地的影响。比如说我们喜欢定居在一地,不爱迁徙。
从农业本身来看,农业活动可以由一个人来完成,许多人居群在一处是无须的,耕种活动如果不向分工专业的方向发展,农业也就没有了把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需要。反观美国乡下,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,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。因此当我们看到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群,我们可以猜想这可能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。
为什么中国农民有聚村而居的习惯?除了人多容易保卫安全、合作兴修水利的需要之外,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在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,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,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积累起来,成为相当大的村落,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村都是同姓的原因。
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,作者在这里定义了土地的重要性,我们以农业为生。人与空间上不流动;村雨村之间往来很少、孤立、隔膜多。因此我们是熟人社会,乡土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交流并不是基于“对契约的重视,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规范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”。于是,乡土社会逐渐演化成一种礼俗社会,是异于西方的法理社会。农人固守土地而居,形成“熟悉”的社会,在这样的社会中,人与人、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因“熟悉”而成“俗”,常“习”之。这些“俗”因为熟悉和信任而毋需以契约而固化,于是形成所谓的乡土本色:一个礼俗社会。
“学”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,“习”是陶炼,“不亦悦乎”描写的是熟悉后的亲密感觉。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,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。规矩是“习”出来的礼俗。乡土社会是没有法律的位置的,从熟悉到信任。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,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。
在社会学中,却分两种社会:
1. 礼俗社会:没有具体目的,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;有机的团结;
2. 法理社会: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;机械的团结。
第二章文字下乡:乡土人际交流的直接性
- 2023年全县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讲话稿范文
- 一杯水一个梨猜四字成语
- ABB定位器详细说明书
- 即开心又难过的四字成语
- 深圳国四车辆报废流程及补贴标准
- 线上敦煌数字博物馆观后感1500字
- 2019年初级经济师《农业》试题及答案(卷四)
- 酒店美团好评语100字范文
- 形容已经有初步成型的成语
- unit5 listening
- 数据上报错误整改措施
- 教育实习报告总结2000字
- 腹部CT诊断(很经典)
- 江西上饶县中学2022高三上第三次抽考一数学(文)
- 国内治疗精神障碍最新成果R—N疗法获六大重点突破